凝聚各方智慧 共谋教育发展

张力:中国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需解决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6-12-27

2014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专门就“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提出了要求。同年,由教育部推动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101所高校加入。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也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围绕这一政策,本刊对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张力主任进行了专访。  

一、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已纳入宏观战略范畴 

《世界教育信息》:党和国家大力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请您谈谈这主要是基于什么样的宏观背景? 

张力:从《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要求“十三五”时期“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充分显示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已经纳入宏观战略范畴,并且提升到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顶层设计的层面,我们可从三个方面理解这一举措的宏观背景。 

第一,普通本科高校转型是教育系统内外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行业就业结构的变动,对人力资源开发提出多样化需求,外部需求对普通本科高校的拉动作用非常显著。内部推动力量则来自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每年1000万余名普通本科高校和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投入激烈的就业竞争,越来越需要学科专业教育能够与个体未来的就业发展相适应。 

第二,高等教育同职业教育相互协调是党和国家重大教育决策。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改革攻坚期,要实现2020年预期目标,我们就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开发的巨大潜力。这迫切需要教育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必须促使高等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相互协调、共同适应现代化建设,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对“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作出统筹部署,为此,国务院召开新世纪以来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推动普通本科高校转型。 

第三,普通本科高校转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客观需要。从现在起到2020年,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就业结构变化,促使所有高校都在深刻思考和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衡量高校水平的高低,不仅要遵循高教系统自身发展规律,更要看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能否动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否稳妥解决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问题。为此,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十二五”时期开始重视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来,“十三五”时期将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因此,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就成为必然路径选择。完成好这项任务,对“十三五”时期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发达国家在推动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世界教育信息》:国外在完善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教育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举办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方面,您认为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张力:从许多发达国家经历来看,在高等教育普及水平逐渐提高之后,原来适于培养少数科学家、工程师、企业管理者的机制难以为继,即使是学术型、研究型大学也在纷纷试图更好适应外部环境需求,而担负普及重任的其他高校更是瞄准社会岗位群变化,来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不少国家的高等教育开始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深度融合。 

近20多年来,欧洲应用技术类型学院发展很快,一般学制3年或4年,可授予学士学位,允许普通高中和中职学生申请入学,普遍实行校企合作模式(如德国、芬兰、奥地利),将实习实践纳入课程之中,课程紧密贴合行业需求,毕业生就业率一般高于综合性大学。有的国家(如荷兰、瑞士)实行学分制和部分时间制,便于同普通高校衔接;有些国家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贯通安排。 

美国也有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其基础是2年制社区学院,由于初中毕业生不分流,60%~70%的高中毕业生可直接进入社区学院。其应用技术类课程十分丰富,涉及各行各业,主要瞄准地区就业需求,社区学院与4年制大学签订协议,认可其部分应用技术学科学分,学生再到大学修完三、四年级的课程,即可获得学士学位。 

总的来看,欧美国家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中公立院校居多,财政投入比重较大,学生分担成本比例较低;学校与行业企业关系十分密切,校企合作开发适应性很强的课程;教师来源多样化,有些国家要求任课教师须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验;学校认证和学分互换有相应制度保障,给学生多样化的选择。我觉得这些都是我国可以借鉴的有用经验。 

三、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需要循序渐进 

《世界教育信息》:关于地方高校加速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学校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有人提醒“批量式”高教改革应当缓行,也有人认为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形式完成技术人才培养,不一定非要通过普通高校转型来实现。您对这些问题怎么看? 

张力:当前,我国促使高校科学合理定位、发挥区位优势、分类办出特色的政策措施正在探索之中。部分高校还存在着同质化倾向,不少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是在高职专科基础上新建的,尚未走出新路,有些出现就业难招生难并存现象。因此,在许多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要解决的不是要不要转型的问题,而是如何转好的问题,有些地方高校条件已基本具备,完全可以先试先行。 

首先,转型要先想好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到底哪些学校应该转型?这些问题都应当考虑清楚。现在,有的地方院校和学生家长误以为转型就是变为专科高职了。政府部门要给老百姓传递正确的信息。然后,我们要思考,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路可走?我认为,不同地区可能有多种选项,但在选择转型路径方式上,应始终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重视并做好决策前、决策中所有重大问题的研究论证环节。 

培养应用技术类型人才,不仅不会只有一条路,国家政策也没有把改革路径固定得很死,留给各地各校探索的空间很大,每所院校都可以考虑转型对策。即使坚持原有办学模式,也要考虑清楚对学校长远发展的影响。文科类、艺术类等高校就更不能操之过急,而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从易到难地推进改革。 

《世界教育信息》:目前各地普通本科院校转型进展情况如何,面临着哪些困难和问题?国家有哪些新的具体部署,如何逐步推进? 

张力:应该说,我国普通本科院校转型正在起步探索阶段。如何直面困难和问题,逐步推进转型?我认为,仅仅有政府和学校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还要有行业企业的配合参与。因此,我们要把眼界放得更宽一些,鼓励并引导行业企业参与转型,使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如“商对客”(Business-to-Customer,B2C)培养模式。虽然各地目前的工作进展情况不一,但转型思路和框架势必越来越清晰。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涉及生均公共财政预算经费投入不够、行业企业参与的政策保障机制不太健全、高校内部因循守旧惯性较强且主动探索转型的动力不足、社会对改革意图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对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决定》也对引导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明确了方向和步骤,包括开展示范性试点,鼓励独立学院转设时重新定位,完善高校分类体系和相关管理制度,在有关政策措施上向应用型高校倾斜。特别是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2015年10月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确定了许多可操作性很强的任务和举措,需要尽快落到实处。 

第一,从高校内外部关系上,明确类型定位和转型路径,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从制度建设和创新上,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促进与中职、专科层次高职有机衔接,广泛开展面向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第三,在条件和保障上,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完善校内评价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落实省级政府统筹责任,加快推进配套制度改革,加大对试点的政策和经费支持,总结推广试点典型经验,营造良好改革氛围和舆论环境。 

四、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推动普通本科院校转型方面应如何发挥市场的作用,尤其是如何发挥企业和行业的作用?政府对此应采取什么措施? 

张力:从国外情况看,完全甩开行业企业、全靠政府自行举办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案例很少。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中,调动行业企业用户积极性至关重要。现在,国内激励捐赠教育等公益事业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备,渠道不够通畅,监督还有短板。所以,在发挥行业企业支持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作用方面,政府应当承诺优惠政策,并执行监管到位;同时,高校自身也要通过修订章程,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与行业企业沟通合作的稳定长效机制,才能更好地聚集行业企业的力量。 

《世界教育信息》:我国在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后的质量评价体系方面有怎样的考量?如何发挥行业企业等社会组织的评价作用? 

张力:《决定》要求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并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一般来说,学校还是非常希望国家制定相关标准规则,让学校运行有据可依。那么,转型改革效果如何评估?我建议政府和高校共同商讨,预先设计好实施评价的主体、评估程序与方法等。我认为,如果转型高校成立行业企业代表参加的理事会,那么这个理事会完全可以就高校转型后的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专门评估,也可以委托第三方监测评估。其实,评估并不是最终目的,最主要的是确定评估后的改进方向与步骤,总结经验,推广优秀实践。这样,才有利于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校转型的积极性。 

《世界教育信息》:国家推动新设立的公办本科院校和民办本科院校首先转为应用技术型院校,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综合类的本科院校在培养实用技术类人才方面是否也应当承担一定的任务? 

张力:有些以前就业率不够理想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希望借改革之机有所突破,因此,他们有非转型不可的压力和动力;许多民办本科高校已有很好的基础,原本专业设置比较灵活,与市场结合得也比较紧密。国家选择转型重点时,既考虑到了公办学校的压力,也考虑到了民办学校的基础,希望能够相得益彰。 

我认为,综合类本科院校在承担培养实用技术类人才的任务时,一定要精准定位,发挥其长。比如,“职业”一词在美国对应为“career”,而非“vocation”,我认为这是非常准确的,所谓职业(career),指的是人的生涯,词义应比专门的职业(vocation)更广一些。因此,不管是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还是其他综合类本科院校,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都应当将用户需求摆在重要位置,积极培养社会所需的各方面人才,为学习者获得职业生涯所需的关键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五、转型后高校需要持续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 

《世界教育信息》:在您看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后,随着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的变化,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的安排应如何调整? 

张力:根据党和国家的新部署新要求,向应用型转变的地方普通高校应首先明确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在预定时限内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方面,确保为学生谋生发展、就业创业提供更为有用的教育。 

转型后高校的专业设置,需要从学科本位转变为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从广义上说,用户不仅指用人单位,也应包括学习者个人。另外,一些相应制度也应从刚性向柔性转化,给予学校一定的自主权。例如,在调整专业设置范围、实行弹性学制方面,要允许高校进行一些尝试;在招生方面,不仅可以面向应届毕业生,还可以招收往届毕业生;在教学方面,施行工学交替机制,不只聘任全职教师,也要从企业聘任教师;在人员薪酬分配制度方面,也应确定学校的自主权。 

《世界教育信息》:在扩大转型后的普通本科院校办学自主权方面,政府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政府对学校管理方式有何调整?行业企业与学校是否应当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 

张力:首先,从招生方式上看,建议提前招生(注册入学)和高考后统一录取这两个渠道都应当畅通,允许学校“脚踏好几只船”,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其次,从招生规模上看,省内要统筹每年本科招生存量,再结合中央调整的增量,体现此项改革举措由国家和省份共同认可的特点。再次,退出机制要健全,行业企业必须与转型学校建立新型关系、开展实质性合作或协作,如发现不合要求的“盲目摊大饼”或“翻牌子”现象,或者只为更名“应用技术大学”而没有实质性的制度创新,建议政府部门依规亮出“黄牌”,甚至“红牌”。我认为,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学校制度对转型高校非常重要。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并不是照搬现代企业制度,关键在于利用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吸引企业有效参与高校转型。 

《世界教育信息》:在应用型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如何发挥学校和企业的积极性?在经费保障方面,政府有何支持? 

张力:应用技术实操设备设施集中在企业,通过扩展校企深度合作,重点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以弥补其动手能力不足的缺陷。教师队伍是影响实习实训效果的关键因素。高校和企业应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经费保障方面,多数普通本科高校都是省属省管,经费主要来自省级财政。政府应逐步健全生均经费增长机制,特别是将“经费稳定投入机制”政策落实到位。对中西部地区办学特色突出、效果良好的转型试点高校,建议中央财政适当给予专项奖励。